事非经过不知难

[复制链接]
分享到:
发表于 2013-5-30 01:27:0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事非经过不知难
方唯硕
“书到用时方恨少,事非经过不知难”,我相信以科学网的读者群构成,几乎没有人会说“没听说过这句话”。然而,大家对这句格言关注的焦点似乎主要是前半句,我估计这和前半句容易理解、容易和自身相联系有关。即使对于一个中学生、甚至稍有思想的高年级小学生而言,可能在有的时候(比如考试),就已经能体会到什么是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了。
虽然“事非经过不知难”看上去并不是多么难于体会,然而对于我这种学校进学校出、缺乏社会经验的人,要把这句话中的哲理和自身经历挂起钩来,却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。这使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流于肤浅,或者说只是理论上明白而缺乏切身感受。不过随着读书和工作的时间慢慢增长,开始“要做和别人不一样的研究”时,我才渐渐地领悟到这句话,更准确地说是这后半句话的含义。
上研究生时,我们组一位高年级同学毕业答辩前,把论文送给外单位的老师评审。有一天,导师很高兴地告诉大家,一个在上海以从事药物开发为主的某老师作为论文评审者,当面向导师夸这篇学位论文的某一部分工作“做得漂亮”(指的是论文中构效关系研究所用的合成方法学部分)。当时我只是一个合成的初学乍练者,入门阶段向这位高年级同学求教过多次,加上那些评审老师在我眼里看起来如同高山仰止(当时还没学会平等地看他们),所以对这句话深信不疑,因此对于那位同学也是颇为羡慕。那位被表扬的同学倒是表现得很淡定,于是愈发让我景仰——要是我恐怕会相当得意,就算要保持谦虚也多少得流露出一些吧。
不过当时我也存了一个小小的疑问,这个工作是在国外已经发表的一篇论文基础上,基本上是对已有的合成路线稍微优化了一下条件,用的试剂也基本未做改动,这种工作究竟有多“漂亮”?后来随着自己的经验积累,越来越觉得这个工作其实很一般。我推测那个表扬的老师,很可能不是小同行,没有读过国外的那篇论文。我不知那位高年级同学表现出的淡定,是否源于对这项工作的正确认识。当然也许人家真得是谦虚淡定,我还是别妄加揣测了。
经历过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磨练,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,别看文献上有的方法貌似很简单,但要发现它们并不容易。于是更坚定了我的看法——要做一个新的方法,比重复若干个已知的方法,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更多,对于智力活动的要求也更高。
举个例子,紫杉烷母核上有7位和10位两个羟基值得改造,但早期文献多为选择性地先引入7位取代基(或保护基)再修饰10位,并认为此位置反应活性高于10位;后来却发现了一些优先在10位反应的方法,有的反应选择性还很高。其中一个在路易斯酸催化下用酸酐酰化10位羟基的方法,就是由我从事博士后研究的Holton实验室的人报道的。这个发现说来虽然有偶然成分,但也与发现者的细致观察有关。传统上都是把7位引入保护基后,用酰氯在碱性条件下酰化10位羟基;不过改用酸酐反应时,发现7位保护后反应很慢。有个人就想试试7位不保护时用酸酐会怎样,结果发现反应依然很慢,大概经过一天时间只得到一点点产物,绝大部分还是原料;这个人又把产物分离出来检测了一下,出乎意料的是,得到的并不是推测的7位酰化产物,而是10位产物!这意味着,此前文献关于7位酰化反应活性高于10位的观念,在这种反应条件下已经被颠覆了。下一步就是比较常规的做法,尝试让这个反应加速,于是Holton安排不止一个人尝试各种催化剂,最后发现某些无水的路易斯酸可以大大加速反应(一两个小时可以反应完),且选择性保持甚至略有提高。这个方法发现的过程前后有大约半年的时间,投入的人力和精力,明显比熟悉已有方法并加以应用要多得多。
这个反应虽然只是简单地改变了引入7位和10位取代基的顺序,但对于实践的影响却不小。由于反应操作和后处理相对容易、收率和选择性都比较高,因此现在我们组凡是涉及此类反应,基本无一例外地采用Holton实验室的方法。不过,我也多次督促学生要勇于尝试新的改进,特别是对于那些反应性不好的底物,例如一开始只有非常可怜的收率的反应(10%或更低)。对于这类反应,我的学生中有人爱用“蛮力”即英文中的brutal force,就是地毯式轰炸的办法优化条件,最后再用大规模反应,以20%-30%的收率得到一定量的目标中间产物,再进一步向下走;不过如果原料很贵重,反应规模再大也不可能大到哪儿去,就算这么不计代价地冲过去,再经过多步反应得到“终产物”,却发现常常连做结构检测的量都不够了。因此每当遇到这种情况,我都会问为什么不尝试改变试剂、适当调整反应序列或底物结构。当然,尝试改变的时候,还需要仔细观察(实验现象)和分析(产物、可能机理),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,否则还是瞎试,还是用蛮力。有时我不免疑惑,那些宁愿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用蛮力对已有方法进行小修小补,而不是通过阅读文献和思考寻求新的解决之道的学生,究竟是惜力还是不惜力呢?
无论如何,不经过切身体会,大概很难领悟为了一点点进步或者说“创新”所要付出的代价。当然这个创新,是解决真正困扰大家的问题,或是找到比现有方法更好的替代途径,而不是为了创新而“创新”,比如弄出一个绕了很远、比现有方法还不如的新方法,或者是单纯靠玩弄词藻和创造新名词来实现所谓创新。
关注微信公众号《神采飞扬网》,即可获取最新回复通知!

使用高级回帖 (可批量传图、插入视频等)快速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   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  

×温馨提醒:关注《神采飞扬网》公众号,就可以及时接收到回复通知啦!24小时客服微信/电话:13068892088
1、注册用户在神采飞扬网(含旗下所有平台)发表、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,不代表神采飞扬网认同其观点。
2、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、法规、条例的行为,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神采飞扬网的所有内容。
3、所有网友请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,转贴请注明来源,否则文责自负。
4、神采飞扬网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,但是因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、丢失、被盗或篡改,神采飞扬网概不负责,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

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,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、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,只要接到合法请求,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。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