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发表于 2013-3-31 21:59:47
|
显示全部楼层
风月明 发表于 2013-3-29 14:49 ; p! c& e) Y' m) s6 Q1 K5 @
俗语有话,探花榜眼状元来,吾知…… 3 U) F# Y8 U; S% `# \
如果从隋朝大业元年(公元605年)算起,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,科举考试经历了整整1300年。! U! P* r8 z* t' W t I
+ q I/ m, F6 A" f L: a/ d# Z, z
历代科考制度都有不同,但大致说起来,分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三阶段。生员(秀才)每3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,叫作乡试,录取者称举人,第一名为解元。各地举人们在隔年春天齐聚京城礼部参加会试,录取者称进士,第一名为会元。
1 b W6 G6 P9 J4 c4 n( a0 `& _& R. R% ^' x; B* n- j# ^
同年,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考试,称为殿试或廷试,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三等:一甲取三人,即所谓状元、榜眼和探花,另有二、三甲若干人。 3 n. A9 v# h' e: c' d. G) z5 q
8 J Y; l1 T% x2 M 而“三元及第”,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、会元、状元三个第一名。
) ?. _+ W/ t) d6 y
( c2 Y: i1 x4 j 科考之初隋炀帝时,进士第一名便有了状元的名号,又称“魁甲”。早期参加考试的士子,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,在应试前需递送“投状”,与今日考试报填个人资料类似。考试结束后,最高成绩者放在全部投状最前面,称为状头,也叫状元。
( G( g! d3 c/ O( g) L( o q) O& D5 H1 P! b
到宋代,因为公布进士榜时,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,而二、三名分列左右,如同人体两只眼睛,所以称作榜眼。在宋代,榜眼是一甲二、三名的合称。直到南宋后期,榜眼才成为第二名的专名,第三名进士则改称为探花。. r+ y4 t- K M/ F, ?5 p5 r
: p/ k3 y+ D8 z; O( {9 W- u1 r 探花一词始自唐代。新科进士放榜后,由朝廷组织一场庆祝宴会,地点就在长安的曲江,名为“杏园宴”。时值三月,春花烂漫,宴会前在今科进士中选年少俊美者乘马采花,以助喜庆,称为“探花郎”,与科考名次无关。
$ N7 V$ M) c2 S" B# J$ P' C7 H! X) |* K; ?" J, ?* E
直到南宋末,为了区分一甲的二三名,探花才渐渐地成了第三名的专称。因此,状元、榜眼、探花作为“三鼎甲”的合称,形成于南宋。- y1 D. k- T3 h6 ~: m4 y ?- h5 L
( @" a }1 _) e& ?
耐得十年寒窗苦,一举成名天下知。金殿传胪、雁塔题名、大魁天下、光宗耀祖,当年状元的春风得意,绝非今日高考中考“状元”可以比拟。也难怪,在1300年中,从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状元孙伏伽,到光绪年间末代状元刘春霖,全中国也仅仅608人!+ w' L- H4 b. A) w. [6 o/ r
1 |* [1 L9 F* B- |, Y1 ?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