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谈年青人吧!(130219) 闵应骅 
她叫玛西娅.李(Marcia Lee),25岁,真正的80后,父母都是中国移民,看她这样子就是一个中国女孩子。2010年获得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。毕业以后,她在SAMASOURCE公司做软件工程师志愿者。SAMASOURCE是2008年才成立的一家由资助人和慈善机构支持的非营利性机构,通过所谓微工作(microwork) ,开发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穷人的潜能,通过因特网提供数字服务。实际上就是科学网上有人说的互联网大学,不必花钱,大家都可以自由地学。SAMASOURCE就做这个事。玛西娅做了5个月,当然也没有工资,但是她学会了许多远程教育的技能。进入微软做程序管理员以后就没时间做这件事了。她做MSN管理员,维护MSN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。她在硕士期间主攻人机交互,工作中她发现人的因素常被忽视,微软软件开发步履艰难,而硅谷本地一些人开发项目是以月计,而不是用年计。2011年1月,她与老板有一次长谈,几周以后,离开微软去寻找她的绿洲。 她的父母很不高兴,觉得在大公司很稳定,不应该轻易放弃。她自己说:“事后看来,当时是有点冒险,当时我并不知道我意欲何往。”于是,她住到硅谷的父母家,开始找工作。她想组织一个组,做类似于SAMASOURCE的工作。于是,她在斯坦福网络上联系朋友、朋友的朋友,发现了一个Khan Academy(可汗学院)的位子。它坐落在旧金山湾区Mountain View,创办人的理念是让千万人,任何人、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学院的课。经过skype的interview,她得到了这份工作。第一个任务就是开发中学数学习题。她要开发软件能自动产生习题,而且给出提示。现在她要在线回答用户的问题。并且开发一个系统,给公认答得好的用户发放奖章。最近,她又为可汗学院的教师开发一个工具,容易上传、编辑、分类视频课程及其他材料。她并不羡慕旁边的Google和Facebook那样的宏大和特权,自由的美食店和理发店也很好,帮助百万人从无知和贫困中走出来就是她最大的满足。“世界上有比准备午餐更大的问题”,她说。 看到这些材料,那些人、那些地方、那些事,就像在我身边那么熟悉。回国以后碰到的类似事情,情况就有很大不同。中国年青人,不管是在美国,还是在中国,都喜欢自己开公司,当老板,不愿意给人家打工。也许这是权利欲的驱使,真正成功的不多。要不,就是喜欢搞管理,步步高升。其实,搞管理,就是搞政治,脱离了技术,没有两下子,你可能就玩不转。别说高升,维持原地都不容易,下来以后就没地了。另一个偏好是跳槽。一般,跳一次,提一次工资。但是,公司越跳越小。等到垮的那一天,你这高工资反而变成你再就业的难点了。年青人求职不要只想着工资、体面、有房、有车,应该想想:从长远看,我到底想要做什么?那就是所谓的可持续发展。玛西娅25岁就找到了理想的工作,不容易呀!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现在真正搞计算机的有几个?大部分都是在做计算机应用。计算机应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,那些领域的专家比我们内行,不熟悉的仅仅是计算机这个工具。搞计算机应用的人要重学该应用领域,不那么容易。需要时间,深入下去。要深入该应用领域,有了想法,去实现就是你的长处了。一旦跳槽,就得从头学起。所以,频繁跳槽不是一个好主意。行行出状元,在于你用心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