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楼主 |
发表于 2008-8-9 19:58:31
|
显示全部楼层
家族困境
0 @! g5 k8 [' i- p
/ b% G, g7 g- g1 ?- I" J9 X/ ?. B- E 在香港已有逾20年商界投资经验的私募基金操盘手萨穆杰认为,目前富豪二代的水平的确良莠不齐,但即使家族企业中不乏人才,也并不意味着交接就会顺利。以新鸿基地产为例,该集团由郭得胜一手创办,郭老很早便部署三兄弟交接,三人曾协力把新鸿基创办为香港最具规模的地产上市公司,成为业内佳话,并被标为家族传承与兄弟经营的彪柄。但是今年兄弟矛盾大白天下,它仍然逃脱不了家族内斗的命运。
' U# _5 B: U4 B( X3 p 萨穆杰接触过不少第一代创业者,同时通过私募也协助不少内地家族企业创办者成就上市企业。他认为,家族传承失败其中固然有接班人的才能问题,很大程度上也是第二代无法在接手后迅速建立自己的权威,导致公司败落。, q; y' ]1 W3 X& C) W1 k: J% ]
范博宏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亚洲公司的管治环境较差,认为这是亚洲家族企业发展面临的普遍困境。国际学者们已经发现,在上市公司中,英美普通法系国家通常有较为严格有效的法律保护大股东的利益,因此家族控制的企业占少数,股权较为分散,公司管治也较好。但是在亚洲国家,由于法律环境较差,许多企业主不得不实施家族控制,将权力牢牢地抓在手里,避免大权旁落,以免被管理层侵蚀大股东利益,或是暗中掏空上市公司资产。+ B: o# z, [0 p7 o
“在美国,股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很普遍的,但是在亚洲国家,我们很难看到类似的情况。”范博宏说,“我想有些家族企业并非不知道由职业经理人来经营会更好,但是如果他们的利益不受有效保护,则很难实施。”
1 D4 V* }1 V; ^) _$ ]9 b% e' v 根据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,约有60%的亚洲家族企业选择直系后辈为继承人,有20%左右选择外界的专业人士管理并由家族维持控股权,其余的则完全出售控股权及管理权,退出企业经营。而在选择直系后代时,家族企业考虑的是是否有一些特有的资产,可以使企业成为市场上独一无二的供应者。
% I$ }/ l. X' t$ b$ H/ c4 A- b 刚刚被招商银行并购的永隆银行便带有浓厚的家族气息。从上世纪80年代在香港上市迄今,这家企业仍以高度传统的家族模式进行管理,除了正副董事长之外,伍氏家族成员占了7席执行董事席位中的4席。伍步高1985年继承家业,出任永隆第三任董事长。/ s' t2 R; ^4 o% W. q8 P
金融界人士透露,永隆的发展与其潮汕商人的渊源不无关系,但是在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,仅靠乡里乡亲的生意显然无法与外来竞争者抗衡,更何况这些“乡亲”也未必会铁心选择一家过于本土的银行。因此,尽管永隆在香港拥有30多家分支机构和一批忠诚度很高的中小企业客户,但最终未能脱逃被并购命运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