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楼主 |
发表于 2008-6-5 10:32:39
|
显示全部楼层
"不对称原理"可以简化为:富人产生房价的峰值,而穷人产生房价的"抗跌值"(整体收入流的变化产生房价整体的"拐点值"),这也使得房价的偏离度(上下波动的剧烈程度)变成了一个"阶层购买力问题"。这诱使我们产生一种想法:是否可以将基尼系数引入到房价偏离度的考察?是否阶层购买力差别将决定了房价暴涨暴跌的夸张程度?
" Z6 |* j# u! |9 d% h0 |. `
5 P& s1 m* |: j6 B0 ?' G" _8 m( B; w7 ~
以日本为例。日本在1980年以前一直被神话为"增长且平等"的典范之国,它的基尼系数稳定在0.26左右。日本的政府被誉为高效而精确地遵守着社会再分配的适当程度。但在1983年以后,日本的基尼系数开始恶化,在1991年日本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.38,而房地产价格也处于历史峰值,中产阶级为了购买房产不得不节衣缩食,M型社会飞速确立。然后,日本"泡沫破灭",国民的实际收入流明显恶化,房价从峰值开始崩溃而下,3年后日本的房价下跌幅度达到了40%。而被地产泡沫"套牢"的民众依然"下流化生存",成为泡沫史上凄楚的一群苦人。
0 m z+ ]* L+ ?$ `& z, H$ D) V; Q# \) N+ \
( z7 g+ U1 M0 X9 X' H
再以香港为例。香港一直是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经济体之一,它的基尼系数似乎很少低过0.5的。当然它也是一些经济学家所鼓吹的"收入差距夸大会增进经济自由"的最好样板。这个样板在1997年??也就是香港地产峰值的时候,它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.53,不过,后来的故事很悲惨,它的房价在3年内整体性跌去了70%(很多小户型的房子跌去了9成),"负资产"成为风靡一时的词汇,刻画着香港中产阶级的勤奋、投机、背运和地区优越感的丧失。 ; k% A2 L: ? g0 S, B$ }, z
1 q3 L$ I- L! ~
, d4 M" c+ s0 ?2 ^8 i5 r7 c+ d 我们再以现在饱受"次贷危机"煎熬的美国房地产市场为例。在这场格林斯潘用"低利率"手段刺激出来的房地产虚假繁荣中,美国民众大多都享受了泡沫的好处,并利用地产增值获得更多的消费信贷支持。但即使是在这场全民"皆有所沾"的盛宴中,美国的基尼系数有条不紊地攀升,用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话说,"在布什减税的掩饰下,中产阶级发现自己变穷的感受力比以往更迟钝,但他们实实在在的确变穷了。"去年,也就是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,美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.41的高水平。而现在,美国的房价从峰值已经下跌了25%左右,而像摩根这样的大多数投资银行估计美国房价还会继续下滑15%,也就是说,美国房价至少会跌40%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