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发电机 于 2012-2-28 00:36 编辑 0 ]% \6 U, Z5 A
" s3 O; {" p# |, f3 A1 _8 I( B9 D# F佛山经验:百姓种田,政府发钱
* X& V3 Q5 |' g1 g! q 解决谁来种地问题,最重要的是解决怎样让农民种地能赚钱的问题。
: P8 R }& K/ [. [: B q 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汤村,农民们正在一片长势不错的田地里浇水、喷药。而以前,这里因为地势比较低洼,一下雨就进水,曾是没人种的“万顷洋”。
/ W5 g) n3 s% A “万顷洋”变成了高产田,农民重新燃起承包土地的热情,这种变化源于广东佛山正在推行的一项新政策:耕地补偿。通俗地说,就是只要农民耕田,土地不撂荒,政府就会发给补贴。
% r+ w. X) X$ }' q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汤村村长古国辉说,他们村就是拿了这笔补贴之后才有资金去修好村里的小水利。“总共算下来估计有两百万左右,一亩地村民一年最多可以拿到400元钱补贴。”
; h u5 x$ L9 ]! ?6 H X6 P 古村长说,村民要想拿到补贴,必须把自己的耕地保护好,只要一户出现撂荒或者破坏,全村的补贴就拿不到了。1 L8 s- u- h$ H" e8 \
“然而政策的出台并不简单”,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耕地保护科科长李溟说,在补贴政策出台之前,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曾进行调查,结果显示全市只有55.11%的村民愿意继续耕种自己的耕地,而有66%的村干部希望国家能把耕地征用,村民不再耕田。
* Z. G0 l: `. |. n “每年村里的收益,农民都要分红,如果搞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,那么它的收益会远远大于搞农业,所以很多村干部希望土地、耕地改变用途,变为商业、工业,那么年底给大家的分红就更多。”
$ h _- z4 O' m! H) ^ 李溟为我们算了一笔账, “按人均农田0.8亩计算,佛山每人每年的农业收入仅有1600元钱,合下来一个月收入不到140元钱。没有打工收入,农民将难以为继。”李溟说,佛山市每月的最低工资标准770元钱,农业收入远低于最低工资标准,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种地的原因。
H! [/ J2 u: C$ ^2 o) M1 h 经过长达半年的论证,佛山市政府最终下定决心,地方财政拿钱补贴耕地保护。从2010年起,每年划拨2个亿,按每亩200~500元不同标准,分层次补贴给农民,而补贴标准初定为每三年更新一次,然后根据全市财力水平、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补贴标准。
: J% r! W$ o; j( ~" z6 u 如今在佛山推行耕地补偿之后,有80%左右的农民表示,他们愿意留下来,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。1 c1 j- u8 ?8 f, `: e, E: z
规划视野:谁来种地,市场推动1 _' u1 k% d; P- d# {
农民不愿意种,为什么佛山市还要用种种办法,用补贴的方式来吸引他们回来种地呢?
7 m5 A J: k" u3 i2 v: d 2006年一次私下的业务交流,让李溟意识到了耕地问题的严峻。“佛山耕地减少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,从1986年到1996年这十年,耕地减少2万多公顷,1996-2005年这9年全市累计减少耕地5.2万公顷。而且,耕地的减少幅度还逐年增大。”; I9 s) c6 n8 d9 o
李溟说,佛山的建设用地总量已经占到了全市面积的34%,人均耕地只有1分多。不仅耕地的数量不断减少,长期不种基本农田还出现水土流失、肥力下降、耕地污染等多种问题。
2 D- w; f7 b6 n' r: n 很多人其实无法想象,一块耕地对于一个农民的意义。现在一些村民出去打工正值青壮年时期,那么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,工厂不再聘用他们,这些农民还要回流到农村去。土地将会是这些农民的命根子,是农民生存发展的一个可持续的组成部分。/ r7 V, y- d6 v" X
佛山市采取了一种农民种地、政府补贴的方式,实际上是政府用补贴的方式和市场对农民工的需求再进行一种争夺。政府用补贴来把农民吸引回土地,而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还是要用市场把农民吸引回土地。
4 w. o, ^# x* u/ P# } 农业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商业、工业和农业可以分别看作是一个人的头部、四肢和躯干,商业是头部,是基于农业和工业的高一层形态。工业就像手脚,和农业相比可以获得更多的附加值,而农业是躯干,是支撑整个身体的根本。
/ W" e( z+ q& }" L' X) P4 q 农业是任何一个城市、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根基,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“解决‘谁来种地’的问题,还需要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、实行适度规模经营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等方面下功夫。”陈萌山表示。3 l5 ~6 a+ _, Z5 l
在刚刚公布的《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(2011—2015年)》中,已明确将“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”作为“十二五”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,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,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,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、专业化生产经营。其次,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,规划就“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”进行了部署,今年将对20万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,重点培训500万职业农民、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和科技示范户,开展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1亿人次,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。此外,规划还就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、加大补贴力度、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做了明确部署,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,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。
! p: X- L+ T& ^+ Z- h( c( } “上述工作完成得好,就能够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、劳动生产率、资源利用率,进而从根本上解决‘谁来种地’问题。”陈萌山称。(记者江晨整理)1 v5 p! r8 D; @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