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四感言:有理想的高中生如何变成碌碌无为的大学生?
李明阳
今天是五四青年节,勇于探索、敢于创新、解放思想、实行变革无疑是五四精神的核心。刨去这些核心的政治意义,任何时代,作为早上八九点的太阳,富于理想、敢于创新应当成为青年基本特征。作为一个中学生的家长,自从女儿升入中学后,与中学生、中学老师接触的机会多了起来。作为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长大的90后,娇气、任性、缺乏吃苦精神,是他们身上共同的缺点。然而,对未来充满理想、对生活充满激情、富于才艺、勇于创造,是繁华都市90后中学生的共同特征。 4月30日,女儿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江宁分校高一年级16个班500多名学生进行了长达31公里的徒步行走。学生们穿着校服、举着自己设计的班旗、宣传横幅,精神抖擞、斗志昂扬,从晚上10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半,在长达9个半小时的长途跋涉中,没有一个孩子掉队。虽然非常疲惫,到达目的地后,所有的学生都毫无怨言:面临着高考压力的独生子女,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生存,需要有坚强毅力支撑。在徒步走终点站前来迎接的家长和教师,无不为孩子们的坚韧的毅力所感动。 然而,作为在大学任教20多年的教师,让人困惑的是,曾经充满理想、热爱生活、不乏坚韧毅力的高中生,怎么到了大学,大部分变成了碌碌无为的大学生呢?追究其原因,可能这样几个。 1、无人关爱的人文环境
高中生步入象牙塔之时,大部分学生年龄已经过了18周岁,长期温室环境中长大的花朵,虽然身体已经成熟,但心理并未成熟,职业规划、成长途径、努力方向这样的人生大事让他们自己来决策,确实勉为其难。大学校园,从名义上看,团委、学生会、学生工作部、职业指导中心、心理辅导站,各种学生专职工作服务机构齐全。然而,这些机构在现有制度约束条件下只是贯彻领导精神的传声筒,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。于是,一群心理尚不成熟、高考后急需放松的高中生,到了无人关怀的放羊环境下,其所作所为就可想而知了。 2、混乱的专业课程体系
其实,作为生存的必需,教育本身并无阶级属性,但一旦被赋予了培养接班人的政治任务,其课程体系中必然加入了很多与专业无关的填充物。2000年扩招后,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大学生培养目标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。在素质教育的声音压倒多数情况下,各种素质教育、人文教育课程的增多,挤占了专业课程的学时。由于以2个原因,改革开放前高等院校原本严谨的专业课程体系被解体。接受了一堆支离破碎知识体系大学生,又如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。 3、无心从教的师资队伍
在科研考核权重不断增大的背景下,读学位、写论文、报课题,成了事关教师生死存亡的大事,上课成了一个挣工分、捞学时的良心活。遗憾的是,从事这种良心活的教师,认真负责的比例并不大,很多教师扮演的只是一个读PPT的播音员角色。没有对课程深层次的把握,没有知识点的凝练,没有对案例的仔细研究,这样的教学内容充其量只是一杯毫无内含物的白开水,效果真不如学生自学。 4、日渐弱化的实践环节
从认识论的角度看,眼耳鼻舌身,人有多个感觉器官,多个器官的协同作用、反复强化才能高强度地刺激大脑皮层,从而取得较好的记忆效果。然而,扩招背景下大学教学实践环节,无论是教学实习、实验、课程设计,要么取消、要么学时被压缩。保留下来的,在教学与生产严重脱节的环境下,变成了闭门造车、自娱自乐的伪实践。可以想象,在这样一种教学氛围内,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和培养。 5、不良风气的影响
应试教育的中学阶段,分数成了考量学生的唯一标准,虽不科学,但比较公正。步入被社会不良环境严重污染的大学校园,权力、关系等腐败之风对学生的人生观、价值观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冲击,这种负面影响尤其在保研、入党、求职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。既然决定人命运的因素并非后天的努力,而是拼爹、拼人脉等先天因素,何必要劳神费力地读书呢?于是,谈恋爱、玩网游,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打发时间的唯一途径。 每年数百万朝气蓬勃、对生活充满激情、并不缺乏毅力的高中生,送进高校这个育人工厂,结果制造出来的大部分是碌碌无为的废材,产品或者滞销、或者廉价处理,不能不说是高等教育的悲哀。 |